以太坊完成合併 AET扛起PoS機制大旗
9月15日,「公鏈之王」以太坊正式完成合併,成功轉向PoS機制。這是以太坊的里程碑式的歷史時刻,也是PoS機制的重要時刻。 在以太坊正式完成合併時,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發佈消息宣告以太坊生態系統歷史性的一刻。以太坊在區塊高度15537393觸發合併機制,並產出首個PoS區塊,高度為15537394。從此,以太坊共識正式從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轉為權益證明(Proof-of-Stake)。 轉為PoS機制後,以太坊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就是減少了能源消耗。PoW機制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機制,但也因為確保網絡安全所需的大量能源消耗問題一直被全球監管機構所詬病,也是加密貨幣一直以來的「槽點」。根據以太坊披露,為了維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以太坊工作量證明每年消耗 73.2 太瓦時的能源,相當於奧地利中等國家的能耗。在 Digiconomist 的一項估算中,在過渡到 PoS 之前,單筆以太坊交易使用了 200.05 千瓦時的電力,相當於美國家庭平均 6.7 天的用電量。如今,以太坊轉向PoS 機制,最大改變就是淘汰了礦工,由驗證者負責保護網絡。在合併之後,以太坊的能源使用量減少了 99.988%,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 99.992%,根據Crypto Carbon Ratings Institute (CCRI) 的一份新報告,這一減少意味著該網絡現在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數百個美國家庭在全年用電期間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以太坊轉向PoS機制,是針對以太坊網絡的升級改變,並非PoW、PoS兩種共識機制之間的「較量」。PoW、PoS兩種機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簡單地看,PoS機制更安全、能耗更低並且更適合實現新擴容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兩種機制擁有共同的最終目標——幫助去中心化網絡安全地達成共識。只是不同的區塊鏈項目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更有益於生態發展的機制,很多區塊鏈項目都選擇多種共識機制搭配使用,取長補短。共識機制被認為是區塊鏈的核心。AET公鏈也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共識機制,在預挖礦階段,AET公鏈使用PoW協議;在正常挖礦和質押階段,則轉向更節能、更高級的PoS機制。PoW 可以確保AET公鏈完全去中心化,公平公正,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機構,節點之間實現了公平競爭。PoS 則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共識達成的時間,可以實現毫秒級交易速度。但兩種共識機制又同時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點,PoW的主要缺點是浪費能源,耗費算力。PoS則容易導致代幣大量集中,流動性變差等問題。基於以上兩種共識機制的特點,AET公鏈又採用主節點技術,以獲得新的治理機制,確保AET網絡的去中心化,為AET、ACU等電子貨幣的全球流通提供安全穩定的網絡環境。以太坊作為公鏈「龍頭」,在設計理念、技術架構、共識算法等方面為行業提供樣本,此番以太坊轉換PoS機制也將為行業提供範例,成為PoS大營中的「明星項目」。